伊犁地名由來
伊犁是中國西部邊陲的一塊寶地,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古代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也是亞洲內陸腹地最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自古聞名遐邇。如今的伊犁是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這是全國的即轄地區(塔城、阿勒泰)又轄縣市(八縣二市)的副省級自治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人口419.31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錫伯等47個民族,世居民族有13個,素有“東方人種博物館”之稱。
“伊犁”因河而得名,史稱伊列(漢)、伊例(晉)、伊麗、帝帝河(唐),在馬赫穆德·喀什噶里編撰的《突厥語大詞典》中稱“伊拉”,元明時期又稱之為“亦列”、“亦力”等。上述稱語都是漢語譯音,其含義和語種目前還不清楚。
“伊犁”這一稱謂是清代乾隆年間正式確定的,始于乾隆對準噶爾貴族叛亂的平定。當時兵部尚書梁詩正在《平定準夷頌》中將此決勝之地首稱“伊犁”,乾隆皇帝欣然應允。其后,保和殿大學士傅恒等受命編輯的《西域同文志》時,正式將其規范為“伊犁”,取義于“犁庭掃閣”(又稱“犁庭掃穴”,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寓意為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鑒于伊犁的重要地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伊犁的霍城縣惠遠鄉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各路住防城邑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節制西域各軍政事務及外藩事務,成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自此,伊犁也就成為統轄西域各地軍政、文化中心。
據史料記(ji)載,伊(yi)犁最(zui)早(zao)為塞(sai)人(ren)聚居,西(xi)(xi)漢(han)(han)文帝四年(nian)(公(gong)元前176年(nian))從敦煌、祁連(lian)山一(yi)帶西(xi)(xi)遷的大(da)月(rúo)氏(shi)滅(mie)塞(sai),占(zhan)據伊(yi)犁。漢(han)(han)武(wu)帝初(公(gong)元前140年(nian)左(zuo)右)烏(wu)孫(sun)昆莫獵驕靡(mi)率眾(zhong)西(xi)(xi)逐伊(yi)犁河流域(yu)的大(da)月氏(shi),在此重新建國(史稱烏(wu)孫(sun)國)。之(zhi)后依次為柔然、西(xi)(xi)突厥、準噶爾蒙古,及至(zhi)清朝(chao)平定西(xi)(xi)域(yu),前后跨越(yue)二千余年(nian),上(shang)述每一(yi)個民族(zu)均屬不同語(yu)系,而(er)“伊(yi)犁”這一(yi)名稱在日常生活中又為各(ge)民族(zu)所共(gong)同援(yuan)用(yong),并無語(yu)種之(zhi)爭,很難說(shuo)“伊(yi)犁”是(shi)哪一(yi)個民族(zu)的語(yu)言,權且將其視為在這塊(kuai)土地(di)上(shang)生活的各(ge)民族(zu)共(gong)同所有吧!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