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口岸外貿助推經濟“撐桿跳”
從昔日飛沙走石之地,到今天商賈云集的口岸新城,西部大開發十年來,新疆境內的口岸已成為連接亞歐的橋頭堡,口岸所在地也憑借口岸外貿這個支點,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撐桿跳”。
記者辛萍:“我現在是在位于烏恰縣境內的伊爾克什坦口岸下遷的新址,這個位置距離烏恰縣只有三公里。工程的主體已經基本完工了。”
遷址后的伊爾克什坦口岸無論是通關能力,還是通關環境都將比舊址有極大地改善。
克州黨委常委帕力外•木沙:“老的口岸它設計的時候是按30萬噸的規模設計的,現在進出口貨物的總量遠遠超過了設計的能力。為此,我們選擇了口岸下遷。”
口岸的下遷,不但為口岸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為口岸所在的烏恰縣,帶來了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機會。現在烏恰縣正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打造吉爾吉斯斯坦蔬菜出口基地。
烏恰縣委書記范寶軍:“想在五年內,能達到日出口在200噸左右的規模。到2020年,15000畝規模大棚建成、見效之后,我們的蔬菜(出口)量會更大地提升。”
除了伊爾克什坦口岸,隨著紅其拉甫、卡拉蘇等口岸的建設發展,不少企業紛紛搭乘口岸的“外貿快車”,來到南疆投資創業。
喀什地區行署副專員王勇志:“外經外貿的經營主體也在發生變化,由2000年的不足70家到2009年已經發展到了240家,地產品的出口數量也在逐年增多。外經外貿的出口額由2000年的5600多萬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0.14億美元。”
十年來,國家對新疆口岸的投入由10年前的1000萬元,增加到今年的1億元,新疆境內的國家一類口岸也從12個增加到17個,完成了塔克什肯、霍爾果斯、巴克圖、吉木乃等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2009年,新疆15個已開放口岸共完成進出口貨物2535萬噸,實現貿易額184億美無。
自(zi)治區(qu)外(僑)辦黨組書記、口(kou)(kou)岸辦主任(ren)吳憲:“在(zai)今后十年(nian)內,新(xin)疆將(jiang)會有計劃(hua)的開(kai)放(fang)伊寧國際機場,紅其拉甫鐵路口(kou)(kou)岸,烏什公路口(kou)(kou)岸,中吉(ji)烏鐵路口(kou)(kou)岸等等。這將(jiang)會給(gei)新(xin)疆再次迎來(lai)改革開(kai)放(fang)的大好(hao)機遇和(he)口(kou)(kou)岸建設(she)的大好(hao)機遇。”
- 上(shang)一篇(pian):新疆企業“向東借海”出口直通
- 下一篇(pian):沒有了(le)!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