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名的由來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末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簡介
位于中國西北邊疆,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又與甘肅、青海省及西藏自治區為鄰,面積166萬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面積的1/6,人口1718萬,包括 47個民族,主要是維吾爾、哈薩克、漢、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人數最多,占全區人口的46.69%。
自治區成立于1955年,轄5個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8個地區: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伊犁地區、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3個直轄市: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和石河子市。自治區首府為烏魯木齊。
新疆四周高山環繞,北有阿爾泰山形成屏障,南有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婉蜒不斷,西有古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中部則橫亙著天山,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習慣上,人們將新疆分為南疆、北疆及吐魯番、哈密一帶的東疆3大部)北疆有準噶爾盆地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疆有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整個新疆的地形呈“三山夾兩盆”特征。
新疆的河湖眾多,塔里木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以及賽里木湖、布倫托海(福海)、博斯騰湖、喀納斯湖等,匯聚了豐富的山地降雨和冰川融水。這些河網及人工渠網(坎兒井)滋潤著一片片草原及綠洲;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奇特的塞外風光。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抱,形成了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冬季長、寒冷,夏季短、炎熱,春季、秋季變化劇烈。有全國最為炎熱的吐魯番盆地,最高溫達49.6℃;最低溫的北部富蘊縣可可托海,極端低溫達一51.5℃,寒冷程度僅次于黑龍江漠河。新疆的光熱資源非常豐富,天上云層薄,日照足,全年日照時間居全國前列;輻射大,幅射強度僅次于青藏高原。新疆氣候受西伯利亞寒潮影響,冬春秋三季都有寒潮人侵;寒潮的人侵,加上氣溫變化急劇,新疆成為多風的地區,“老風口”、“三十里風區”、“百里風區”為數不少。
新疆歷史悠久,古稱西域,在西域大大小小的綠洲上,自古以來就孕育了生命,發展了文化,形成若干個小國。漢朝以前,它們受匈奴統治和掠奪,西漢以后,新疆正式歸人漢朝版圖,統一于中央政權。之后各朝代,都對西域進行了管治。
自2000多年前西漢的張騫通西域之后,絡繹不絕的商旅駱隊載著絲綢、陶瓷、茶葉、絲織品,由中原經過黃沙漫漫的漠地,經帕米爾高原到波斯、羅馬Z又從西方駝上棉花、糖、玻璃、香料,翻過蔥嶺,穿過荒漠,直到中原;形成一條繁忙的商路。后人將這條連接中西文化經濟的商道稱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頻繁交流,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絲綢之路中國段主要都在新疆,絲路的許多中西文化沉積,都可以在新疆現存的文物遺跡中找到。
新疆是個多民族的地區,有伊斯蘭教、喇嘛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薩滿教等8種宗教并存,各種民族宗教節日,如維吾爾族的肉孜節、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麥德爾節;錫伯族的西遷節;塔吉克族的燈節、播種節,等等,為新疆的民族及民俗文化增添了艷麗的姿彩。
新疆是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省區,巍峨的高山,高聳人云的雪峰,蒼翠無邊的雪松云杉,晶瑩的冰川,碧澄的湖泊,浩翰的戈壁沙海,遼闊的草原及各種珍稀動植物的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冰川與火洲為鄰、沙漠與綠州相映的奇特景觀;加上古絲路上的文化沉積,古城堡、古石窟、古寺廟、古驛站、古屯田遺址、古墓葬及千年干尸等各種文物留存;還有47個民族、8種宗教的民族及民俗風情,各種民族風格的建筑、服飾、歌舞、習俗、美食,組成了新疆旅游最迷人的風景,吸引四方旅游者來此休閑度假,尋幽訪古,冒險探勝。
新疆的交通經(jing)過多年的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以公(gong)路(lu)(lu)(lu)為主體(ti),鐵路(lu)(lu)(lu)為骨干,航(hang)空相配臺(tai),覆(fu)蓋全疆,聯通國內(nei)(nei)(nei)外的交通網絡。以烏魯(lu)木齊(qi)為中心,公(gong)路(lu)(lu)(lu)以7條國道(dao)為主骨架,東連(lian)(lian)甘肅、青海(hai),西(xi)出(chu)中亞、西(xi)亞,南(nan)(nan)接(jie)西(xi)藏,并與境內(nei)(nei)(nei)68條省道(dao)公(gong)路(lu)(lu)(lu)相結臺(tai),連(lian)(lian)接(jie)區內(nei)(nei)(nei)地(di)、州(zhou)、市(shi)、縣,溝通城(cheng)(cheng)鄉鐵路(lu)(lu)(lu)有蘭(lan)新線(xian)(xian)、北(bei)疆線(xian)(xian)、南(nan)(nan)疆線(xian)(xian)橫貫東西(xi),連(lian)(lian)接(jie)南(nan)(nan)疆、銜接(jie)內(nei)(nei)(nei)地(di)、溝通亞歐;航(hang)空有50多條航(hang)線(xian)(xian),包(bao)括直(zhi)航(hang)北(bei)京、上海(hai)、廣州(zhou)、哈(ha)爾濱、成都、鄭州(zhou)、蘭(lan)州(zhou)、天津、海(hai)日等(deng)國內(nei)(nei)(nei)城(cheng)(cheng)市(shi)及(ji)(ji)阿(a)拉木圖、塔什(shen)干、莫斯科、伊斯蘭(lan)堡(bao)等(deng)國際城(cheng)(cheng)市(shi),以及(ji)(ji)經(jing)重慶到香港(gang)的定期航(hang)線(xian)(xian)和區內(nei)(nei)(nei)航(hang)線(xian)(xian),連(lian)(lian)接(jie)區內(nei)(nei)(nei)外40個大中城(cheng)(cheng)市(shi)和區內(nei)(nei)(nei)12個地(di)州(zhou)市(shi)。新疆立體(ti)交通網絡的不斷(duan)完整,為旅游者(zhe)進出(chu)新疆及(ji)(ji)在區內(nei)(nei)(nei)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烏魯木齊地名由來
烏魯(lu)(lu)木(mu)(mu)齊(qi)(qi),古(gu)準噶(ga)爾蒙古(gu)語,意(yi)為(wei)“優美的(de)(de)牧場(chang)”。遠在(zai)新石器時(shi)代人類(lei)就在(zai)這里(li)生息繁衍。戰國時(shi),屬(shu)古(gu)車師人活動范圍(wei),當時(shi)烏魯(lu)(lu)木(mu)(mu)齊(qi)(qi)南(nan)郊已居(ju)住(zhu)(zhu)著(zhu)較多(duo)的(de)(de)人群。西(xi)(xi)漢時(shi)期(qi),烏魯(lu)(lu)木(mu)(mu)齊(qi)(qi)及其(qi)周圍(wei)地區居(ju)住(zhu)(zhu)著(zhu)較多(duo)的(de)(de)人群。西(xi)(xi)漢時(shi)期(qi),烏魯(lu)(lu)木(mu)(mu)齊(qi)(qi)及其(qi)周圍(wei)地區居(ju)住(zhu)(zhu)著(zhu)十(shi)幾個部(bu)落的(de)(de)游牧民,史(shi)稱“十(shi)三國之地”。到(dao)了(le)東(dong)漢,烏魯(lu)(lu)木(mu)(mu)齊(qi)(qi)成(cheng)(cheng)為(wei)車師六(liu)國的(de)(de)一部(bu)分。貞觀22年(nian)(公元(yuan)648年(nian)),唐政(zheng)府在(zai)距今烏魯(lu)(lu)木(mu)(mu)齊(qi)(qi)以(yi)(yi)南(nan)10公里(li)處設置輪臺(tai)城(cheng),是當時(shi)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de)(de)收稅城(cheng)、管理城(cheng)和(he)供(gong)給城(cheng),也是烏魯(lu)(lu)木(mu)(mu)齊(qi)(qi)第一城(cheng)。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ceng)在(zai)此留下“忽(hu)如一夜(ye)春風(feng)來(lai),千樹萬樹梨花(hua)開”的(de)(de)著(zhu)名(ming)(ming)詩句。十(shi)八(ba)世紀中葉,城(cheng)市雛形(xing)開始形(xing)成(cheng)(cheng)。清乾隆二(er)十(shi)八(ba)年(nian)(1763年(nian)),乾隆皇(huang)帝將擴展后的(de)(de)城(cheng)池命名(ming)(ming)為(wei)“迪(di)(di)化(hua)”。光緒(xu)十(shi)年(nian)(1884年(nian)),新疆設置行(xing)省,以(yi)(yi)迪(di)(di)化(hua)為(wei)省會,遂取代伊犁成(cheng)(cheng)為(wei)臂(bei)控天山南(nan)北的(de)(de)政(zheng)治中心。新中國成(cheng)(cheng)立后,迪(di)(di)化(hua)成(cheng)(cheng)為(wei)自治區首(shou)府,并于(yu)1954年(nian)2月1日恢(hui)復烏魯(lu)(lu)木(mu)(mu)齊(qi)(qi)市名(ming)(ming)。
塔城地名由來
元朝時候,成吉思汗的軍隊到達中亞,士兵缺水大量死亡,大將伯顏下令宰殺當地盛產的旱獺,喝血解渴.蒙古語旱獺稱“塔爾巴哈“,驛站在蒙古語中稱“臺“因此有了“塔爾巴哈臺“的名字.直到民國二年,塔爾巴哈臺更名為塔城縣.1984年11月17日撤塔城縣,設塔城市~!
伊犁的由來
伊犁是中國西部邊陲的一塊寶地,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古代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也是亞洲內陸腹地最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自古聞名遐邇。如今的伊犁是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這是全國的即轄地區(塔城、阿勒泰)又轄縣市(八縣二市)的副省級自治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人口419.31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錫伯等47個民族,世居民族有13個,素有“東方人種博物館”之稱。
“伊犁”因河而得名,史稱伊列(漢)、伊例(晉)、伊麗、帝帝河(唐),在馬赫穆德•喀什噶里編撰的《突厥語大詞典》中稱“伊拉”,元明時期又稱之為“亦列”、“亦力”等。上述稱語都是漢語譯音,其含義和語種目前還不清楚。
“伊犁”這一稱謂是清代乾隆年間正式確定的,始于乾隆對準噶爾貴族叛亂的平定。當時兵部尚書梁詩正在《平定準夷頌》中將此決勝之地首稱“伊犁”,乾隆皇帝欣然應允。其后,保和殿大學士傅恒等受命編輯的《西域同文志》時,正式將其規范為“伊犁”,取義于“犁庭掃閣”(又稱“犁庭掃穴”,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寓意為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鑒于伊犁的重要地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伊犁的霍城縣惠遠鄉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各路住防城邑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節制西域各軍政事務及外藩事務,成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自此,伊犁也就成為統轄西域各地軍政、文化中心。
據史料記載,伊犁最早為塞人聚居,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從敦煌、祁連山一帶西遷的大月(rúo)氏滅塞,占據伊犁。漢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左右)烏孫昆莫獵驕靡率眾西逐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在此重新建國(史稱烏孫國)。之后依次為柔然、西突厥、準噶爾蒙古,及至清朝平定西域,前后跨越二千余年,上述每一個民族均屬不同語系,而“伊犁”這一名稱在日常生活中又為各民族所共同援用,并無語種之爭,很難說“伊犁”是哪一個民族的語言,權且將其視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共同所有吧!
“昌吉“地名的來歷及其含義
昌吉”地名的稱呼始于元代。據《新疆圖志》載:“侍行紀云:《元地志附錄》有仰吉八里……按:仰吉與昌吉音近……蒙語……” 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語“仰吉”轉化而來的。
另外,自元代以來,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稱呼外,史籍中還有 “昌八刺”(音讀喇)、“彰八里”、“摻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稱呼。據我國學者考證,這些稱呼其實都是一音多轉,或曰一音多譯,它們其實都指的是-個地方,而這個地方就在現昌吉市境內。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昌吉”是由“仰吉”轉化而來的。
關于此,從清代另一位官員蕭雄的詩句中亦可得到印證。蕭雄在清光緒年間寫的《昌吉》詩中有“沿革想從昌八喇”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關于“仰吉八里”的含義,據有關史載及專家考證,“仰吉”蒙語意為“場圃”,亦即游牧和種植的園地;而“八里”蒙語意為“城”。這樣將兩者的意思合起來,“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與種植的園地之城”。根據昌吉這一帶建縣前曾長期為準噶爾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縣城東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們認為這一說法是可信 的。
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與種植的園地“,而近代與當代的昌吉也以畜牧與種植園藝業發達著稱這一種偶然的巧合嗎?它們之間是否有一種歷史的脈絡相承的關系呢?
當然,在“仰吉“這個詞真正轉化成漢語的“昌吉“這個詞時,人們是否又給它加進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我們認為這完全也是可能與合理的。
吐魯番名字的由來
吐魯番古稱姑師,漢代為車師前國、車師前王庭,唐時稱高昌、西州、火州。它位于東天山的斷陷盆地中,西距烏魯木齊182千米。吐魯番是新疆旅游熱點之一,素以環境特異、古跡遍地、物產豐富著稱于世。吐魯番是中國“最熱”、“最旱”、“最低”、“最甜”的地方,其自然環境獨特、神奇。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僅國家級和自治區測驗的文物保護單位就達14處之多。它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包括: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葡萄溝、火焰山、蘇公塔、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吐魯番名字的由來?
告訴你(ni)吧(ba),從(cong)前有個人(ren)~他(ta)來到了(le)一個沒有人(ren)煙的地方~~他(ta)說了(le)句~~啊~吐(tu)魯番(fan),從(cong)此以后吐(tu)魯番(fan)就叫吐(tu)魯番(fan)了(le)。
庫爾勒地名由來
庫爾勒概況--庫爾勒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東北邊緣。維語中“庫爾勒”的意思是“張望、眺望”,這里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道的要隘,現在又是南部新疆的交通樞紐,而且這里還出產著名的香梨。在庫爾勒的周圍分布著不少世人熟知的著名風景點,有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天鵝湖、蘆蕩搖曳的博斯騰湖、被稱為“八百里綠色走廊”的塔里木河與塔克拉瑪干游覽區、焉耆盆地中最大的古城遺址——博格達沁故城、七個星千佛洞以及出現在陸游詩句中的輪臺故城等,這些景點都很典型地代表了南疆的風景特色。
重慶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部,長江、嘉陵江蜿蜒其間。今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將萬縣、黔江、涪陵兩市一地所轄行政區域劃入重慶市,設立重慶直轄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
重慶從周初巴國定都江州到現在已有3000年歷史。如果從禹娶涂山的傳說算起,更在4000年以上。但“重慶”作為地名出現在史籍上卻比較晚,已發現的記載“重慶”這一地名的正史文獻時間,最早的是《宋史》“光宗本紀”和“地理志”。關于重慶地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即位前的封地。宋制:在即位后均升為府等)而名。重慶在北宋時為恭州,南宋光宗繼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禪為帝,于是取雙重慶賀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是為“重慶”得名之始。二是合取兩地的地名為名,因重慶位于紹慶與順慶之間,即取雙“慶”之意為府名。至于重慶簡稱“渝”,則因重慶曾三度為渝州州治(隋開皇元年至隋大業三年,唐武德元年至唐天寶元年,唐乾元元年至宋崇寧元年)而得名。
在殷周時期,重慶屬以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直到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大將張儀滅了巴國,重慶地區才統一到秦國版圖之中。秦中央政府在原巴地設置巴郡。漢承秦制,西漢王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又在全國設置了監察地方的13個“刺史部”。這13部雖系監察區域,但卻成為后世地方政區州、郡、縣三級制的濫觴。重慶地區屬益州刺史部。
隋統一全國以后,實行郡縣二級制,在今重慶地區共設7郡20縣。到唐太宗時又劃分全國為10道,分道監理地方事務,今重慶地區分屬劍南道、山西道和江南道。除“道”這種監察系統之外,全國實行郡(州)縣二級制,重慶地區在唐中期大致設置13州(郡)48縣。宋代在重慶地區的行政區劃事實上基本依照唐制,但在名義上和層次上有不少變化,例如改唐時“道”為“路”,由于“一路之事,無所不包”(《文獻通考•職官考》),故已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域,一改隋以來的州縣二級制為路州縣三級制。
元代地方行政區劃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全國共設置了10行省,重慶地區屬四川行省。在省以下轄路、府、州、縣,廢除宋代軍監制度。今重慶地區共設置2路1錄事司2府9州21縣3長官司1安撫司和2軍民府。明代不稱“行省”,而稱“布政使司”,其下仍設府州縣三級制。今重慶地區屬四川布政使司,分置重慶府、夔州府,下設3州25縣。清代又改布政使司為省,今重慶地區屬四川省,到清末重慶地區共設2府2直隸州1直隸廳及2州1廳24縣。
民(min)國(guo)(guo)三(san)年在(zai)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地區(qu)設東(dong)川道,共轄36縣(xian),其中達縣(xian)、宣漢、渠縣(xian)、開江、萬源、大(da)竹等(deng)縣(xian)不在(zai)今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地區(qu)。抗日戰爭(zheng)爆發,國(guo)(guo)民(min)黨政府中央(yang)機(ji)關(guan)西(xi)遷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1939年定(ding)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為中央(yang)直轄市(shi)(shi)(shi)。新(xin)中國(guo)(guo)成立后,今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地區(qu)直屬(shu)于西(xi)南軍政委(wei)員(yuan)會(駐(zhu)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市(shi)(shi)(shi))的(de)川東(dong)行署區(qu)(駐(zhu)北(bei)碚),包括(kuo)壁山(shan)、萬縣(xian)、涪陵、酉陽4專區(qu)全部及大(da)竹專區(qu)的(de)梁(liang)山(shan)、墊江2縣(xian),其時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仍為中央(yang)直轄市(shi)(shi)(shi)。1954年雖改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為四川省的(de)地級市(shi)(shi)(shi),但直到1958年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還是計劃單(dan)列市(shi)(shi)(shi)。1983年國(guo)(guo)務(wu)院再次決定(ding)將重(zhong)(zhong)(zhong)(zhong)慶(qing)市(shi)(shi)(shi)列入全國(guo)(guo)首批經(jing)濟體制改革(ge)試點(dian)城(cheng)市(shi)(shi)(shi)和(he)計劃單(dan)列城(cheng)市(shi)(shi)(shi),賦予省級經(jing)濟管理權限,并辟(pi)為外(wai)貿口岸。
- 上一篇(pian):耐人尋味的新疆地名
- 下一篇:新疆地名漢譯典故大全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